现浇模板施工原则
其一,针对性。在不同工况下,现浇模板施工技术需要结合设计图纸有针对性的制作模板,一要考量建筑物承重能力;二要分析施工细节,始终按照实现设计好的施工规划完成模板制作与安装任务,防止肆意更改施工步骤,影响现浇模板施工效果;其二,简化性。为避免现浇模板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较为复杂,拆除量较大,需按照简化操作的方式减少施工工序,实现现浇模板的高效施工;其三,严密性。在应用现浇模板施工技术时,需要确保模板之间的连接具备严密性特征,避免建筑工程发生漏浆状况,破坏建筑物稳定性;其四,专业性。现浇模板施工技术离不开人员支持,故而应保证施工人员深度掌握施工技巧,并在施工初期实施现场考察,最终在专业的技术与人力辅助下,突显出建筑工程的环保价值。现浇模板施工技术因其与施工安全性与建筑物稳固度均有着密切关联,故而在实践应用期间,应依据上述施工原则逐一落实施工内容,实现建筑工程的高品质建设。
现浇模板制作
首先,在准备环节,需精准测量现浇模板所需数据,如混凝土浇筑位置、水平轴线等。之后确定模板材质,并充分结合施工场地的特点合理布局,以免发生施工问题,造成施工单位承担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还应安全搭设脚手架等施工工具。在高度高于25m且未超过50m时,脚手架可借助连墙杆等构件缩小间距。若超出50m,此时应运用双立杆形式缓解荷载力,以免发生安全事故。最后,需参照建筑物施工要求制作适合尺寸的模板。同时,还应注重模板制作过程中使用材料的质量,如隔离剂,针对混凝土浇筑制作的模板需先行实施洒水养护,并且还应科学配制模板制作原料的比例。以现浇墙模板为例,在制作时,可借助56:27:8或65:33:12的比例配制磷石膏粒料、塑脂粉与胶料,其中磷石膏粒径需低于23μm且高于21.5μm。确保制成的现浇模板符合建筑施工要求。
现浇模板需注意裂缝
在现浇模板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施工缝实施封堵处理,以免施工缝预留空间较大,导致杂质误入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一般而言,在施工缝处理阶段,可采用布置钢筋网的形式完成加固任务,并保证模板中所使用的木条宽度低于0.25cm且高于0.13cm。同时,施工缝处理后,其宽度应保持在100mm到150mm范围内,若不符合统一标准,应二次予以加固。此外,还可采用添加界面剂的方式,增加现浇混凝土模板的粘合力。在选用界面剂时,其抗拉强度应为200%纯水泥浆。而且还可运用分级配制的方式,将施工缝2m处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分级设计,而且也可运用止水带在施工缝两端予以防护,其钢板止水带厚度可设置在2mm左右,最终凭借止水带等结构降低漏浆渗水等事故的发生率。因此,施工缝的处理是保障现浇模板施工质量的关键要素,理应加强施工缝管理效果,确保现浇模板施工技术为高品质建筑物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预制件模具的重要性
预制件是预制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构件的简称,是以构件加工单位工厂化制作而成的成品混凝土构件,经施工现场装配、连接并结合部分现浇而形成的混凝土结构,其具有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是实现建筑产业化的重要途径。预制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预制件是指在工厂中通过标准化、机械化方式加工生产的混凝土制品。其有诸多优势:
安全:对于建筑工人来说,工厂中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比复杂的工地作业安全系数更高;
质量:建筑构件的质量和工艺通过机械化生产能得到更好地控制;
速度:预制件尺寸及特性的标准化能显著加快安装速度和建筑工程进度;
成本:与传统现场制模相比,工厂里的模具可以重复循环使用,综合成本更低;机械化生产对人工的需求更少,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升高,规模化生产的预制件成本优势会愈加明显。
环境:采用预制件的建筑工地现场作业量明显减少,粉尘污染、噪音污染显著降低。
预制件模具的设计与制作,处于构件生产产业链的前端,是整个产业链正常运作的有力保证。预制件模具主要应用于预制件生产中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成型,是构件生产的主要要素之一,其设计形式是否先进合理会直接影响构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混凝土预制构件模具均为钢制模具,保证生产过程中混凝土浇筑、脱模、翻转、起吊时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其在设计期便预留好孔洞等安装预埋件等具体位置,保证了构件尺寸与形状的精确。混凝土预制构件模具有安装定位精准,拆卸简便,周转次数多,保养方便,一模多用等优点。
预制件模具应该在保证质量和构件外型尺寸的前提下做到:卸方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模具通用性和周转次数,降低采购成本;采用全激光下料,提高模具质量。因此,预制预制件模具要求具备:规格化、标准化、定型化等特点。